历史上的五大焦城
2020-07-29 10:11:10
  • 0
  • 0
  • 2
  • 0

一、河南三门峡焦城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云:"弘农陕县有焦城,故焦国也。"《水经注·河水注》记载:"河南即陕城也。昔周邵分伯,以此城为东、西之别,东城既虢邑上阳也。虢仲之所都为南虢,三虢此其一焉。其大城中有小城,故焦国也。"《史记·秦本纪》载"(惠文君)十一年,县义渠。归魏焦、曲沃。"曲沃,春秋时有二,一在今山西省曲沃县境内,为春秋曲沃武公的封地;一在今陕县与灵宝市交界处的黄村附近。可见焦国应在陕城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引《括地志》亦云:"焦城在陕州城内东北百步,因焦水为名,周同姓所封。"又引戴延之《西征记》云:"城南依山原,北临黄河,悬水百余仞。"陕州城位于今三门峡市西郊陕州风景区内,其残垣断壁尚有保留。焦国得名于焦水,焦水亦今苍龙涧河,位于陕州城西南,向北注入黄河。根据这些文献记载可以断定,古焦城是一座位于虢都上阳城内东北角的小城。

二、安徽亳州焦城。古焦国(今安徽亳州)。这说明春秋时期,焦城实为陈国焦邑。楚成王三十六年(前637年),楚伐陈,为楚谯邑,后置谯县,秦属砀郡。故址在安徽亳州谯城区。《春秋左传》:“陈穆公十一年,鲁僖公二十三年(前637)秋,楚成得臣帅师伐陈,讨其贰于宋也,遂取焦、夷,城顿而还。”注曰:“焦:陈邑,谯县。”唐杜佑《通典》卷一七七《州郡典》亳州条:“今理(治)譙縣,周武王封神農之後於焦卽其地,也其後改為譙。春秋時為陳國之譙邑。”其后(宋)王存《元豐九域志》卷五沿袭其说:“武王封神農後於焦,今譙縣是也。”(宋)羅泌《路史》卷二十四《國名紀》:“許靈公徙葉,成十三年楚平立,還葉。至悼公遷城父,今都亳,曰焦夷。昭九年,遷于夷者《典畧》作譙夷,春秋時為陳邑,楚併之。襄王十五年楚伐陳,取焦夷,魏為譙郡,後周為亳州,今亳治譙縣,有古焦城。譙、焦一也。《寰宇記》:古譙城,下邑城北三十一里。”(明)柳瑛撰《(成化)中都志》卷一云:“亳縣在州治北二百一十八里,《禹貢》豫州之域,周武王封神農之後于焦,即此。春秋時爲陳國之焦邑。”《江南通志》卷二百《雜類志》:“《通典》亳州理譙縣,周武王封神農之後於焦,即其地也,有古焦城。考:《史記周本紀》註《地理志》:弘農陜縣有焦城,故焦國也。據此,則非亳州之譙矣,譙本春秋陳之焦邑。《左傳僖二十三年》楚伐陳取之古焦城,蓋陳楚時舊城耳。”

三、山东嘉祥焦城。纸坊镇焦城村位于嘉祥县城南8公里,纸坊镇驻地北4.5公里。由西焦城、张马街、朱街、东山头4个行政村组成。西靠青山,东依钩鱼山。全村1666户,5222人。《嘉庆重修一统志》记载:“焦城,在嘉祥县南十五里青山之东,县志俗传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,即此,《方舆纪要》 卷33嘉祥县 “爰戚城” 条下: 焦城,“ 《城冢记》: 周武王封神农后于焦,盖在此。今其地名焦城村云”。今其地为焦城村村南有焦国故城遗址,村也因此得名。焦城遗址南北长467米,东西宽468米,占地21.9万平方米。东、南城墙残迹尚可辨认,周围暴露许多红、灰素面及绳纹陶片、瓦片,并曾发现少量陶纺轮、铜镞、网坠等。1985年公布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
四、河南中牟焦城。在今河南中牟县西南。《水经·渠水注》: 役水“东北流径焦城东、阳邱亭西,世谓之焦沟水。《竹书纪年》: ‘梁惠成王十六年,秦公孙壮率师伐郑,围焦城,不克。’ 即此城也”。在今河南省中牟县西南。《古本竹书纪年》:周显王十四年(前355年),秦公孙壮伐郑、围焦城不克。即此。郑州市焦城遗址位于郑州市中牟县黄店镇八里村,呈方形,原城墙周长共计1580米,地面部分城墙现存长610米,宽2-5米,高1-5米,,夯土层厚0.15米,夯窝清晰;西临生产路,南临小清河,中部有一条村际公路东西向穿过。《竹书纪年》载:“梁惠成王十六年,秦公孙壮伐郑,围焦城,不克。”,乾隆《大清一统志》卷一五零《开封府二》载:“焦城,在中牟縣西南。《水經注》:役水流逕焦城東。《竹書紀年》:梁惠成王十六年,秦公孫壯伐鄭,圍焦城不克,即此城也。縣志有焦城寺,在縣西南五十里,尚取古城為名。”据初步考证,此处即为古焦城。城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古焦城的具体方位、规模等情况具有重大意义。目前是郑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郑州市人民政府于2009年6月3日公布,2011年1月1日立碑保护。

五、安徽明光焦城。在今安徽明光市东北六十里紫阳乡附近。(清)《江南通志》卷三十六《輿地志》载:“淮陵城在盱眙縣西八十五里,漢縣今為淮陵鄉。又縣西北六十五里有三城今為湖,又淮陵之西有焦城,梁天監時王燮保焦城,即此。”《魏书·任城王子元澄传》: 景明四年 (503),南寇“徐州长史潘伯隣规固淮陵,宁朔将军王燮负险焦城。(党) 法宗进克焦城,破淮陵,擒 (司马) 明素,斩伯隣”。《资治通鉴•梁纪一》记载更为详细:梁天监二年,即北魏景明四年(公元503年)八至十一月,北魏发动兼并南梁的战争,这就是著名的“淮陵、焦城之战”。“ 八月,庚子,魏以镇南将军元英都督征义阳诸军事。司州刺史蔡道恭闻魏军将至,遣骁骑将军杨由帅城外居民三千馀家保贤首山,为三栅。冬,十月,元英勒诸军围贤首栅,栅民任马驹斩由降魏。任城王澄命统军党法宗、傅竖眼、太原王神念等分兵寇东关、大岘、淮陵、九山,高祖珍将兵三千骑为游军,澄以大军继其后。坚眼,灵越之子也。魏人拔关要、颍川、大岘三城,白塔、牵城、清溪皆溃。徐州剌史司马明素将三千救九山,徐州长史潘伯邻据淮陵,宁朔将军王燮保焦城。党法宗等进拔焦城,破淮陵,十一月,壬午,擒明素,斩伯邻。”“焦城之战”以南梁大败而告终。“焦城之战”后,淮陵故城之西的焦城,虽然易主,但城池依然客观存在,位于今安徽省明光市抹山北坡脚下、苏巷镇西部,离明光城北约8公里。筑城时间约在南北朝前期,距今1600年左右。焦城初属南梁,后归北魏,为江淮地区军事重镇,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。

清康熙十九年(1680)由于黄河夺淮,焦城与古泗州城一同沉沦泽国。现在焦城遗址边上山刘、陆郢、戴家巷、张郢、焦家岗等村庄依然存在。焦城是淮陵城的子城,按当时城池的规制,当在三里方圆。今据陷城遗址地形考察,四门均在明光市苏巷镇戴巷村境内:东门在戴家巷与北张营之间、南门在陆家圩、西门临古池河、北门即焦家岗。焦城不知为何得名。

以上五处焦城,只有三门峡焦城与周代所封焦国有关,其余都是因为焦氏后人命名,并非周代诸侯国。方志或民间关于封国所在地的传说出于附会,不足信。

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